全部

杨小平:不拘于型随证治之,做医家杂学实用派

来源:医药卫生网

作者:

2022-01-05 11:35:01

她承师国家级名老中医翟明义,业医四十余载, 熟谙中医经典,临证经验丰富, 妇幼内科杂症的治疗均得心应手;其治学严谨博采众家,以脾胃论治为导,随证治之,随时制方。言其为“补土派”的当代名医,倒不如说其是应时起沉珂“时医大家”;她就是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杨小平主任。

75|imageslim

近日,《中国中医药报》社与一代宗师联合创办的《中医特色流派》栏目组拜访当代“补土派”名家杨小平主任,请她讲述下她对脾胃论在当代治疗中认知和实效,以下均采用第一人称表述。

大医无派,均为杂家实用派

古往今来,中医学派纷呈也是我们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一大特色。我也会遇到师承什么流派的问题。首先,我很认同医术学习中要有传承追溯。正如我刚承师翟明义先生门下学习时,当时的要求是前期开方要和老师的方子君药、臣药相同并以此作为考核,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学到精粹。同时,在不断的学习中每个医者虽然各承家技,但更要思求经旨,才能不断的在临床上有所进展。这个时候也许就不能很好的定位你是“补土派”“寒凉派”“时方派”……了,我想实际我们都应该成为的是“实用派”

75|imageslim

例如恩师翟明义被誉为当代的“补土派”大家,他也一直很重视脾胃学说对身体影响的研究,但他治疗高血压是肝肾为主,其本在肾,其标在肝,治宜滋阴养肝柔肝为主。治疗肝炎又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,脾气足而病愈。他一生不仅是熟读各流派著作《内经》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医宗金鉴》、《东医宝鉴》、《温病条辨》《辨证奇闻》等,而且对西医内科学、生理、病理学、药物学等也都进行研究学习。我对他最深的印象就是除了看病,都在不停的看书,整理笔记体悟,年高八十多岁时依旧如此。我从其身上真正体会到医涯无尽,必须不断的学习融汇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合格的医生。

我们纵观医史,历代大医明家无不是博采众家之长,“随证治之”的践行者!李东垣虽为脾胃派,但不仅发明普济消毒饮等名方,且处处倡导“随症加减”、“随时用药”,一张补中益气汤就附有 20 多条加减变通用药方法; 叶天士虽为温病学派代表,但临证之际却用仲景方、丹溪方、东垣方,乃至张景岳方、时医方皆常使用; 丁甘仁学医虽起于孟河医派,却能融“经方”与“时方”于一体。

善学古人,因时因证求实效

中医在任何时候,都是建立在整体观,动态观上认知疾病。疾病会根据地理、时节、环境、饮食等原因而呈现不同状态,所以中医临症一直提倡的是“随证治之”、“随时制方”,重点在于“灵活”二字,从而实现治人、治症、治证、治病并重的多重目的,绝不可墨守“一法一方一药”要师古而不泥古。

75|imageslim

以脾胃疾病临床为例,六七十年代因为食物营养匮乏,中原地区人们吃的精面少,多食用红薯、高梁,人们常得的肠胃病是“十二指肠溃疡”现在这个病就不常见了;同时因为现在饮食种类丰富混杂,生活节奏快,精神压力大,得“胃炎”的患者就大幅度增加。

我们临床治疗并不是单纯的“胃疼治胃,头疼医头”,而是要考虑引起疾病的原因都有哪些,为什么现在胃炎患者增加?这和肝是分不开的。虽然胃炎病变部位在胃,但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协调脾胃升降,并疏利胆汁。脾气健旺,气血生化有源,则肝体得以濡养;精神压力大心情抑郁紧张,就会引起肝失疏泄,导致肝气乘脾,横逆犯胃,气机阻滞,引起胃炎疼痛。这里要提一句,现代研究也表明,消化系统疾病患者,往往会伴有焦虑、抑郁;同时压力过大会造成胃肠道运化功能异常,其实中西方医学上很多认知是重叠的,我们不仅要承古学习,也要汲取不同医学的优势为我所用。

我在治疗胃炎的常见治疗理念是基于“木郁达之”“土壅疏之”之理论,疏肝理气、和胃止痛,使肝的疏泄功能正常,则气机运动通畅,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也随之而畅通无阻,经络通利,脏腑器官的活动也正常调和,胃痛自止,胃炎自消。同时治疗胃炎除了医药也要强调饮食起居的调整,才能共奏其效。

不拘于法,内病外治亦奇效

我在上山下乡时期做赤脚医生,那时医疗环境差,医疗物资有限,便会用针灸推拿治疗一些常见疾病,直到现在我也是推崇外治手法和内治共同治疗一些疾病的。尤其一些患者脾胃虚弱,肝郁脾虚在服用药剂时,不能很好的对药物进行吸收,从而造成汤药收效差,这时就可以配合相应的外治的捏脊疗法,直接作用于足太阳膀胧经脉和督脉 ,脊柱内连五脏六腑 , 外达四肢百骸 ,通过手法刺激起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, 调整人体气血运行及舒通经脉起到益气健脾,疏导气机的作用。除了成人治疗,小儿生病更是常常需要和外治结合,例如孩子食积也会使用捏脊、刮揉脾经,掐揉四横纹的方法也多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。

75|imageslim

我个人认为时下是百年来中医发展的最好时期,也是中医人学习进步的最佳良机。现下不断倡导中医要“读经典,做临床”,我们要谨遵《黄帝内经》强调的临证“谨守病机,各司其属”之宗旨,博采众长,融会贯通,临证方能左右逢源。万万不可囿于一家一派,使用单调,僵化的临床思维模式,从而远离治病辨证的根本。我们要继续以临床实效为要旨,学习古今各种学术流派和临床经验的有效门径,善学古人不拘于法,为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而竭尽全力!

(免责声明:本文为商业广告,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)

来源:医药卫生网

[责任编辑:王进、跨越文化]

想爆料?请登录《阳光连线》( http://minsheng.iqilu.com/)、拨打新闻热线0531-66661234或96678,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(@齐鲁网)提供新闻线索。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-81695052,诚邀合作伙伴。

版权所有: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
鲁ICP备09062847号-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
通讯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 邮编:250062
技术支持: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