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

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——青蒿

来源:新华网

作者:

2020-04-30 10:05:04

《诗经•小雅•鹿鸣》云: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。我有嘉宾,德音孔昭。视民不恌,君子是则是效。我有旨酒,嘉宾式燕以敖。”此蒿,青蒿也。青蒿作为中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目前,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世界上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, 青蒿素联合疗法已被用于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疟区, 每年治疗病例一亿以上, 降低了全球疟疾的发生率和死亡率, 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。

青蒿素来自中医药、发现启迪于中医药,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科技紧密结合,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一项巨大贡献。2015年10月, 屠呦呦以“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, 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, 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”, 获得世界影响力最大的自然科学奖项—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。

青蒿(图片来源:《本草纲目(白话手绘彩图典藏本)》)

青蒿抗疟,源于古方

疟疾曾是我国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, 流行历史久远, 对健康危害甚大。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疟疾流行的记载,疟疾是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的流行病之一。殷商时期, 甲骨文中所用“疟”字, 形似老虎张口扑向人。《礼记•月令第六》称: “民多虐疾”。北魏《水经注第三十六》称: 泸水(今金沙江部分流域)两岸“时有瘴气, 三月、四月径之必死”。“瘴气”是疟疾的另一古称。

在古代, 疟疾对战时的士兵伤害很大,是影响军事活动最严重的疫病之一。蜀汉诸葛亮因瘴而推迟南征。唐玄宗派李宓率7万大军征伐南诏,因瘴疫等全军皆没。元朝大德和清乾隆年间向南方用兵,数度因疟疾而挫,有时竟“及至未战,士卒死者十已七八”。据报道, 美国南北战争中有131.6万人感染疟疾,其中约一万人死亡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美国在非洲和南太平洋的驻军中有6万人死于疟疾。

新中国成立前,疟疾在我国乡村和城镇都曾严重流行。据不完全统计, 20世纪40年代, 每年至少有3000万以上患者,病死率约为1%。20世纪50年代初期,全国有疟疾流行的县(市)计1829个,占当时县市总数的70%~80%。

疟疾是我国古代医籍中记载传染病最早最详的病种。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肘后备急方》、《千金要方》等记载了常山及其嫩枝叶(蜀漆)、青蒿和马鞭草等截疟功效。

1888 年,法国军医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。1897年,英国医生Ronald Ross证实按蚊是疟原虫传播媒介(他们分别获1907和1902年诺贝尔奖)。

以前,南美洲秘鲁的土著人已用安第斯山区中的一类树皮抗病退烧,植物学家林奈将该树定名为“金鸡纳(chinchona)”。1820年,两位法国化学家从中分离获得抗疟成分奎宁(金鸡纳霜)。1934年,德国科学家Hans Andersag与同事在奎宁基础上合成氯喹,氯喹成为当时全球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物。

但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,疟原虫对氯喹类药物出现抗药性,从东南亚、南美到非洲波及全球,疟疾肆虐又失去控制,人们盼求新的抗疟药物。

20世纪70年代,屠呦呦团队研发的青蒿素成为了治疗疟疾的关键。屠呦呦在研究治疗疟疾的药物时,将焦点锁定在青蒿,是受东晋名医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中“青蒿一握,以水二升,渍绞取汁,尽服之”可治“久疟”的启发,从植物青蒿里压出青蒿汁液,汁液里很可能有“抗疟”的化学成分。从现代植物学的角度考证,古书中的青蒿就是植物学意义上的黄花蒿。

在反复阅读东晋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后,屠呦呦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“绞汁”,而不是传统中药 “水煎”的方法来用药的,屠呦呦认为很可能是因为“高温”的原因破坏了其中的有效成分。据此,屠呦呦改用低沸点的溶剂乙醚来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,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能大幅杀灭疟原虫,疗效优于氯喹。1972年成功分离出一种无色结晶,后将其命名为青蒿素。

作为中药的青蒿

北京中医医院中药师崔一然介绍,青蒿始载于马王堆出土文物帛书《五十二病方》“牝痔方”:“青蒿者,荆名曰萩,主疗痔疮”,距今已有两千余年。东汉《神农本草经》以“草蒿”为其正名,以“青蒿”为别名。

唐以前,青蒿入药主要用于治暑热、外治疥疮等。宋元明时期,青蒿进入了治疗急性热病的领域,也有了关于“治疟疾寒热”功效和使用的记载。清代以来,随着温病学的发展,青蒿为温热病学家普遍重视,并作为道地药材广泛应用。现存最早关于青蒿有截疟的文献是东晋《肘后备急方》的记载。其后,宋代《太平圣惠方》中有青蒿散,主要用于“妇人骨蒸劳热,四肢烦疼”; 《圣济总录》卷一六八中“青蒿汤”,主要用于小儿潮热; 元代《丹溪心法》卷二中的“截疟青蒿丸”,主要用来治疗疟疾; 明代《普济方》中有“青蒿散”、“祛疟神应丸”等的记载; 清《温病条辨》、《本草备要》也都有青蒿截疟的记载。宋元明清各医籍本草均以复方青蒿汤、截疟青蒿丸、青蒿散等治疟记载。

可见,唐朝以前,青蒿虽有截疟的记载,但青蒿入药主要用于治暑热、外治疥疮等。宋元明时期,青蒿进入了治疗急性热病的领域,也有了关于“治疟疾寒热”功效和使用的记载,皆以青蒿复方配伍治疗。清代以来,随着温病学的发展,青蒿为温热病学家普遍重视,并作为道地药材广泛应用。现代青蒿的药用价值突出表现在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方面,药材质量的优劣也以青蒿素含量的高低为唯一评价标准。

青蒿味苦、辛,性寒,可治疗阴虚发热,骨蒸潮热,夜热早凉,疟疾寒热,湿热黄疸等病证。中药青蒿是指植物学上的黄花蒿,而非植物学上的青蒿,青蒿素是从黄花蒿茎叶部分提取的抗疟有效成分。此外,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还表现在抗肿瘤、抗寄生虫、抗纤维化、抗心律失常、免疫等多方面。基于本草资料从治疗暑热、截疟等方面,青蒿的道地产区应在历史上的荆州(今湖北) 及其周边地区,从抗疟成分青蒿素含量高低的角度,青蒿道地产区应在重庆、广西及周边省份。黄花蒿在秋季花盛开时采收,抗疟用青蒿素含量较高,黄花蒿放置半年后青蒿素可降解 30% 左右,一般需放置阴凉干燥处贮藏。(王蹊)

资料来源:《中国中药杂志》、《中国科学》、《中草药》

2

[责任编辑:杨凡、田宝真]

想爆料?请登录《阳光连线》( http://minsheng.iqilu.com/)、拨打新闻热线0531-66661234或96678,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(@齐鲁网)提供新闻线索。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-81695052,诚邀合作伙伴。

清热解毒,消肿散结——连翘

连翘,落叶灌木,早春先叶开花,花开香气淡艳,满枝金黄。作为药物记载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其味苦性微寒,具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、疏...[详细]
新华网 2020-04-29

凉血止痢,疮痈之圣药——金银花

金银花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常用中药,具有清热解毒、宣散风热的功效,分布于河南、山东、广东等地。药理作用主要为抗炎解热,抗肿瘤,抗菌...[详细]
新华网 2020-04-28

“全球战疫大课”助力全球战疫,三因制宜是中医方案“亮点”

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,人们更加认识到,病毒没有国界,不分种族,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。[详细]
人民网 2020-04-27

二曲粥降血脂

资料表明,我国已有1亿多高脂血症患者。高血脂症的最大危害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,以及并发的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脑卒中、周围血管硬化等。降低...[详细]
人民网 2020-04-26

传承中医中药 常用中药系列简介——琥珀

琥珀为古代松科植物如松树、枫树的树脂在地下经年久转化而成的化石样物质。主产于广西、云南、河南、辽宁等地。随时可采,从地下或煤层中挖...[详细]
山东省中医院美容皮肤科 2020-04-24

传承中医中药 常用中药系列简介——龙骨

龙骨为古代哺乳类动物如三趾马类、犀类、鹿类、牛类、象类等骨骼的化石。主产于山西、内蒙古、陕西、河南、河北、甘肃等地。全年均可采,挖...[详细]
山东省中医院美容皮肤科 2020-04-24

肿瘤患者做穴位贴敷有什么作用?

随着各地冬病夏治的开展,穴位贴敷疗法越来越被百姓所熟知。然而,除用于常见的哮喘、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外,穴位贴敷在肿瘤疾病的治疗中...[详细]
人民网 2020-04-20

养“心”简单易学食疗良方:男喝红茶,女喝红糖

中医里有一种说法,叫做“五色养五脏”,红色补心、黄色益脾胃、白色润肺、绿色养肝、黑色补肾,所以,如果想要日常维护心脏健康,就可以多...[详细]
人民网 2020-04-17

主消渴,解诸毒——葛根

葛根是一种豆科植物,多取于粉葛或野葛的根部,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,具有解热生津、发表解肌和升阳透疹等功效,并能够增加胃气,再经由气化...[详细]
新华网 2020-04-16

应对新冠肺炎,中医药科研攻关有何进展?

科研攻关是抗击疫情的核心力量之一。在中医药领域,药物研发等科研攻关工作也在持续推进。[详细]
新华网 2020-04-15

三穴并揉止牙痛

中医认为,肠胃积热、肾阴不足,火邪循经上炎会导致牙痛,可选取三穴暂时缓解不适。[详细]
人民网-生命时报 2020-04-14

中医支招:预防疫病从提高免疫力做起

中医认为新冠肺炎属于“疫病”范畴,病位在肺,基本特点为“风、热、湿、毒、瘀”。尤其在岭南地区,气候多潮湿,疫疠之气容易兼夹湿热,首...[详细]
广州日报 2020-04-13

健康时评:中医药战“疫”书写使命担当

在这两个多月的疫情防控战,中西医并肩作战、优势互补无疑是重大亮点,也是中国方案的宝贵经验。连日来,多国科学家、临床医生与中国中医药...[详细]
人民网 2020-04-13
版权所有: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
鲁ICP备09062847号-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
通讯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 邮编:250062
技术支持: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