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

从中医学角度浅谈消渴病

来源:医药卫生网

作者:

2022-01-06 16:50:01

消渴是以一组临床症状来命名的疾病。消,即消耗,可理解为消耗水谷及消瘦。渴,即口渴。中医的消渴即是以多饮,多食,多尿,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。现代医学之糖尿病,即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。但只要有多饮,多食,多尿,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症状者,皆可从消渴论治,如现代医学之尿崩症因具有多尿、烦渴等症状,亦可归于消渴范畴,从消渴论治。

从中医学角度浅谈消渴病

公元前2世纪,《内经》中就已提出了消渴的概念,根据病机及典型症状的不同,《内经》中还有消瘅、肺消、鬲消、消中等名称记载。《素问·气厥论》:“心热移于肺,传为鬲消”;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:“瘅成为消中”;《素问·刺热论》:“肾热病……苦渴,数饮身热”。后世将消渴分为上、中、下三消,亦源于此。此后众多医家又对消渴病的症状、病因、病机及并发症等作了详细论述,并提出治疗方药。至明清时期,中医学对消渴的认识已日趋完善,《证治准绳·消瘅》中将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:“渴而多饮为上消(经谓膈消),消谷善饥为中消(经谓消中),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(经谓肾消)”,这一分类方法沿用至今。

对消渴病因的认识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,如:先天禀赋不足,饮食不节,情志失调等。而其病机早期以阴津亏耗,燥热亢盛为主。病位主要在肺、脾、肾三脏,互相影响。如:肺燥伤津,津液不布,则脾不得濡养,肾精不得资助:脾胃燥热,上可灼伤肺津,下可耗伤肾阴;肾精不足则阴虚火旺,亦可上灼肺胃;终致肺燥、胃热、脾虚、肾亏同时存在,而多饮、多食、多尿三症相互并见。若没有得到恰当治疗,病变后期,阴损及阳,阴阳俱损,出现心、脑、肾等严重并发疾病。

《中医内科学》根据饮、多食、多尿三多症状的程度轻重不同分为上中下三消,其中上消包括肺热津伤证,中消包括胃热炽盛证、气阴亏虚证,下消包括肾阴亏虚证、阴阳丽虚证。根据大量现代研究,消渴病的中医证型基本按照阴虚燥热-阴两虚-阴阳两虚的动态演变。但是,病机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,不应拘泥某一种不变,要具体症型具体分析,达到真正的辩证论证。

综上所述,现代中医对消渴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,建立了相当统一的诊断、分型,在分期分度认识病机的思路指导下,开展症候学研究。随着研究的深入,大量临床实践经验与实验相结合,将使中医特色更加突出,提高中医药防治消渴病的临床和研究水平,探索出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的新途径。

[责任编辑:王进、跨越文化]

想爆料?请登录《阳光连线》( http://minsheng.iqilu.com/)、拨打新闻热线0531-66661234或96678,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(@齐鲁网)提供新闻线索。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-81695052,诚邀合作伙伴。

版权所有: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
鲁ICP备09062847号-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
通讯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 邮编:250062
技术支持: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