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岐黄”“悬壶”“青囊”“杏林”“橘井”……
这些词有的你可能听说过,有的你可能没听说过,它们分别代表什么?
尤其是对于爱好医学写作的小伙伴,这可都是至关重要的大问题,因为稍有不慎,就可能用错了。
那么,今天就让我们来为您一一解读吧!
岐黄
“岐黄”是岐伯与黄帝的合称。
黄帝,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,被尊为“人文初祖”;岐伯,为黄帝之臣,是上古时期的名医。
黄帝常与岐伯探讨医学,向其请教医学问题。他们二人对医学的讨论,就被记录在《黄帝内经》里,成为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典籍。后世为纪念黄帝与岐伯,便尊称中医学为“岐黄之术”。
悬壶
古代把葫芦称作“壶”,葫芦与中医结缘可谓源远流长,“悬壶”也被作为行医的标志,这个名字的来历颇具传奇色彩。
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,常常看到一位老翁在街上用竹竿挂着葫芦行医卖药,每每药到病除。当集市结束后,老翁就跳到葫芦里消失不见了。费长房感到奇怪,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,于是前去拜访。老翁见其诚心求学,便领他同入壶中,学习医术。数年后,他学成出山,从此悬壶行医,“悬壶”就成了中医的标志。
青囊
青囊是古代医家存放医书的布袋,喻指医书,后来人们就用“青囊”来称呼中医。
据传,青囊的典故和华佗有关。三国时期,曹操患有头风,常常发作,痛苦不堪,召当时的名医华佗为他看病。华佗建议给曹操做开颅手术,曹操疑心华佗要谋害自己,就下令把华佗杀害。华佗临死前,将自己毕生心血著成的医书装入青囊赠给狱吏,但狱吏怕受牵连,不敢接受,华佗无奈便将医书焚毁。后人为纪念华佗,便用“青囊”来代称中医。
杏林
人们常用“誉满杏林”“杏林春暖”来赞誉医术高超、医德高尚的医生,“杏林佳话”从何而来呢?
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名医叫董奉,与张仲景、华佗并称“建安三神医”。他为人看病从不收取钱财,只让被治好的病人在他屋后种植杏树,轻症被治愈者种植一棵,重病者种植五棵。经过数年,患者所种的杏树已有十万余棵,郁郁葱葱,茂密成林。每到杏熟的季节,董奉就用杏子来换取粮食,用来救济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。为纪念董奉,“杏林”也成为了中医界的代名词。
橘井
杏林春暖,橘井泉香,“橘井”与“杏林”齐名,同作为中医药的文化符号。
相传在西汉时期,苏耽医术精湛,助人为乐,被称为“苏仙公”。他得道仙去前曾对母亲说,明年将会发生瘟疫,院中有一口井和一棵橘树,用井水一升、橘叶一片煎汤饮用就可以痊愈。第二年果真疫病暴发,他的母亲便遵照嘱咐,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。此后人们就用“橘井泉香”来称颂医家救人的功德。
各位小伙伴,您记住了吗?
(文章图片源于网络)
通讯员 蔡晓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