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

疲劳可能是大病信号

来源:人民网-生命时报

作者:

2019-12-02 10:23:12

受访专家:

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许顶立

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 侃

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杨庆国

现代社会中,每个人都被快节奏推动着,从孩童到中老年人,似乎人人都承受了来自学业、事业、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,疲劳对健康的危害也愈加明显。《生命时报》记者采访了三位权威专家,教大家如何对抗疲劳这个隐形“杀手”。

老觉得累,别忽视

2017年,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约55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并死亡,相当于不到1分钟就有1人猝死。有研究发现,大多数猝死者生前都经历过连续加班和异常疲劳。2018年,一项针对上海某中学毕业班学生的调查显示,96.59%的学生有下午打瞌睡、提不起精神的现象;81.23%的学生头昏脑胀、记忆力下降。中年人更是因家庭、事业双重压力而疲惫不堪,数据显示,大城市七成白领都处于“过劳”状态,他们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,连续出差、加班,回家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,长期睡眠不足、三餐不定,处于面色暗哑、头疼胸闷、易怒烦躁的状态,自嘲为“被累倒的一代”。

疲劳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的。在病理性疲劳中,有一种最易被人们忽视的疾病,1987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其正式命名为“慢性疲劳综合征”。据统计,全球至少1700万人受到该疾病影响,20~50岁的中青年较多。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在上海、北京、广州等10个大城市开展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初步调查显示,各城市人群慢性疲劳综合征患病率约为10%~25%,且大多数患者患病时间在一年半以上,30%左右的人竟有长达5年的疲劳感。

一般来说,持续3~6个月不缓解的疲劳,并伴随低热或淋巴结肿大,或其他系统的紊乱或损害,如脱发、睡眠障碍、体重增加或减少、厌食、腹泻等全身多部位不适的,可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。这类人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和身体内致敏因素增加,容易发生各种感染、自身免疫性疾病,如患红斑狼疮、干燥综合征等风险都比健康人群高,而且患癌症和抑郁症的几率也随之升高。但统计结果显示,只有6%的慢疲患者就诊过,绝大多数患者认为这不是病,更有一部分人因睡眠障碍而自作主张乱服安眠药,造成严重的药物依赖,这部分人最终极易发展成为棘手的慢性疼痛患者——心因性疼痛。因此,识别并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非常重要。

不要把疲劳拖成病

除了慢性疲劳综合征,有些消耗性疾病也会造成病理性疲劳。一些疾病会导致机体代谢异常或过度消耗能量,从而导致人体容易产生疲劳感。专家提醒,身体疲劳还应警惕以下几类疾病。

心血管疾病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许顶立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:“急性心梗、心衰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常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容易疲劳、头晕、头痛、气喘等症状。”《美国心脏协会杂志》近日发布的研究也显示,易疲劳人群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。尤其是一些患者长期感到疲劳,但经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却无明显心脏瓣膜疾病或心肌缺血,应由医生进一步检查诊断以明确病因。

糖尿病。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杨庆国表示,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最初都会感到疲劳乏力,但这种早期症状常被忽略,误以为是生活压力大、工作太累等原因造成,导致很多人的血糖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。因此,有糖尿病高危因素,如肥胖、高血压、高脂血症、糖尿病家族史等人群,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疲劳、乏力症状时,一定要警惕糖尿病,尽早到医院就诊。

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。美国“癌症网站”2016年总结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等机构的研究数据后提示公众,睡眠、休息充足的情况下,仍长期感觉疲劳的人群,需要警惕癌症、贫血及自身免疫性疾病,如甲状腺疾病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,应及时到医院检查。

好习惯,破解疲劳的关键

排除疾病导致的疲劳,生理性疲劳在人群中更为普遍,通常发生于中青年人群,一般由压力过大、剧烈运动、睡眠不足、不科学减肥等主观原因以及天气、季节等客观因素引发,一般适当休息后便可缓解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表示,疲劳对人的影响一般分为两个层次,轻度疲劳会导致身体不适和认知能力下降,重度疲劳可能造成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障碍等。许顶立建议,长期疲劳人群需要重视从运动、睡眠、饮食、心理等多方面进行调整,必要时还可通过中医调理、辨证治疗逐步改善。

坚持锻炼,赶走疲劳。美国乔治亚大学研究发现,久坐会让人感觉很累,每周坚持锻炼3次,每次运动20分钟,能有效赶走疲劳,而且运动还有助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,提升机体免疫力。

规律作息,定期体检。保证充足睡眠、规律作息是抗疲劳的关键。建议大家养成午睡习惯,但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。另外,无论老年人还是中青年人,都要保证每年体检一次,以便对疾病早诊早治。

饮食规律,营养均衡。饮食上要尽量做到多样、均衡,远离“垃圾食品”。建议适量多吃些牛肉、深绿叶蔬菜、坚果等含铁丰富的食物。因为缺铁会降低人体内血液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能力,导致人出现思维迟钝、易怒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。另外,缺水也会降低氧气和营养物质在血液内的输送能力,进而导致人体感觉疲倦,所以成年人每天至少需饮用1.5 升水,建议少量多次饮用,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。

心情愉悦,别太较真。张侃表示,要防止疲劳、保持充沛的精力,就要保持愉快的心情,培养自己坚强、乐观、开朗、幽默的性格,不必过于追求完美,凡事别太较真。同时,应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,感到焦虑时要学会积极调节,比如短期旅游、爬山远眺、跳舞唱歌、摄影绘画等都是缓解疲劳的好方法。

想爆料?请登录《阳光连线》( http://minsheng.iqilu.com/)、拨打新闻热线0531-66661234或96678,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(@齐鲁网)提供新闻线索。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-81695052,诚邀合作伙伴。

降压药,早吃晚吃差别大

刘先生患高血压多年,从一些科普文章中了解到,高血压患者夜间不宜服用降压药,理由是睡前服药容易诱发脑血栓和心梗。于是,他每天晚饭后就...[详细]
人民网-生命时报 2019-12-02

昼夜节律紊乱或致糖尿病脂肪肝

慕尼黑亥姆霍茨中心和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新研究,通过24小时观察小鼠食物摄入与禁食、休息与活动之间的差异,揭示了糖皮质激素(...[详细]
科技日报 2019-11-29

冬季来临严防致命肺炎球菌

伴随着气温逐步下降,近期早晚时段体感上会更冷一些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何礼贤教授近日提醒,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孩子更要做好防护,...[详细]
人民网-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-11-29

熬夜打麻将“爆血管” 天冷慎防血管问题

  近日,河源一男子因熬夜打了6个小时的麻将后突发头痛,最终被确诊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。医生提醒,时下正值冬季,早晚温差大,是脑血管...[详细]
广州日报 2019-11-28

胸大更易得乳腺癌?别胡说了!

关于乳腺癌,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:女生的胸越大越容易得乳腺癌,男生就是因为胸小,所以得乳腺癌概率小。真是这样吗?中山大学附属第三...[详细]
羊城晚报 2019-11-27

年轻“熬夜族”,当心被心梗盯上

近日,新华社国际部专稿中心主任徐勇在北京的办公室突发心梗去世。徐勇匆匆离世,他工作时的外套还搭在办公室的椅背上。这张照片在社交媒体...[详细]
长沙晚报 2019-11-27

宠物舔主人当心有健康风险

 主人让宠物狗舔舔会怎样?当心有健康风险。德国不来梅市一名63岁老汉就因此患病,虽然起初体表未见任何开放性创伤,但终因严重感染死亡。[详细]
重庆晚报网 2019-11-26

秋冬干燥,小儿湿疹高发!

清远的天气转眼步入秋冬,空气逐渐变得寒冷干燥,有些爸爸妈妈就会发现,孩子的皮肤出现问题了,湿疹反反复复发作,皮肤变得干燥、红肿甚至...[详细]
南方日报 2019-11-26

秋冬腹泻凶猛,六招保护宝宝

进入冬季,气温经常出现断崖式下降,这让抵抗力本来就比较弱的小宝宝很容易着凉拉肚子。近日,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提醒,每到秋末冬初,...[详细]
中国妇女报 2019-11-25

莫让这些“健康流言”误导你和家人

近些年,网上或微信朋友圈疯传的许多所谓“健康知识”,或打着民间传统的旗号,或披着国外新科技的外衣,实则干着蛊惑人心、混淆视听、吸引...[详细]
中国妇女报 2019-11-25

抗生素并非万能消炎药

感冒嗓子发炎?“吃点阿莫西林吧,消炎的。”咳咳咳,咳不停?“吃点头孢吧,消炎的”…… 很多人感冒了就是这样处理的。阿莫西林更是被当...[详细]
广州日报 2019-11-22

年过三十竟手抖无力夹菜?原是颈椎病惹的祸

打鸡蛋手无力,纽扣难以扣上,有时拿筷子夹菜都不稳……双手精细活动受限的情况,竟然出现在32岁的小彭身上。难道是帕金森病?不,困扰患者...[详细]
广州日报 2019-11-22

突然感觉心脏要“跳”出嗓子眼了,是猝死的先兆吗?

2019年10月20日,山东烟台和湖北荆州举办的马拉松比赛中,出现两宗半马运动员临近终点时猝死事件,新闻一经报道引发网友广泛关注。通宵追剧...[详细]
人民网-科普中国 2019-11-21
版权所有: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
鲁ICP备09062847号-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
通讯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 邮编:250062
技术支持: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